以江汉大学为例浅谈对高校后勤服务模式改革的一点思考

发布者:米国伟发布时间:2019-09-06浏览次数:1740

后勤服务保障中心办公室   计亮

【案例正文】

1999年党中央、国务院部署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以来,大多数高校相继解决了后勤设施更新换代和改建扩建、后勤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后勤服务保障能力和水平提升等问题,高校后勤服务呈现出百花齐放、日新月异的局面。但随着“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互联网+”“创新驱动发展”等战略实施,高校后勤服务呈现多元化、多样化需求,高校后勤必须加大改革开放力度,快速融入信息化和智能科技,尽情拥抱服务新业态,着力探索服务新模式,不断取得服务新成效。

下面我就以我们江汉大学为例,从三个方面介绍一下我校在后勤服务保障方面的探索。

一、后勤服务保障新体系初步形成

江汉大学的前身是创办于1981年的原江汉大学和华中理工大学汉口分校、创办于1952年的原武汉教育学院、创办于1958年的原武汉市职工医学院。2001年10月,经教育部批准,在四校合并基础上组建新的江汉大学。

江汉大学是一所生态化的学校,主校区位于美丽的三角湖畔,占地2114亩。校园河湖联通,碧波荡漾,荷塘月色,树木葱葱,绿色发展。江汉大学是省市共建、以市为主的一所综合性大学,拥有除军事学以外的所有学科门类,设有21个学院, 拥有2个省优势特色学科群、5个省重点学科、13个市重点学科、1个省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3个省研究生工作站、1个院士专家工作站和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2004年——2007年,我校实施第一轮后勤社会化改革,后勤转制,自主经营,独立核算;2008年——2012年,我校实施第二轮后勤社会化改革,建立健全服务监控考核体系,后勤由“经营服务型”向“服务经营型”转型;2013年——2015年,我校实施第三轮后勤社会化改革,校内购买服务,开放部分市场,由“办后勤”向“选后勤、管后勤”转化。

2016年后,我校进一步深化后勤社会化改革,谋划顶层设计,改革体制机制,加大加快开放市场,依托信息化智能化,“市场开放、服务多元、监管规范、和谐创新”的新型后勤服务保障体系初步形成,形成了“12345”后勤服务保障新格局。“1”是确定“建设美丽江大、创建满意后勤”的一个工作目标,“2”是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后勤不后、服务先行”的两个工作理念,“3”是“实施校园公共服务、校园公共能源管理和后勤综合管理等运行机制改革”的三大改革,“4”是制定“校园环境、公寓服务、饮食服务、楼宇服务”的四项工作标准,“5”是“确立党建引领的干净后勤、确立常抓不懈的安全后勤、确立快速反应的高效后勤、确立与时俱进的智慧后勤、确立低碳环保的绿色后勤”五大工作模式。

二、后勤服务保障新模式的具体实践

(一)适应新要求,建立新体制。

1.改革后勤人事管理体制。为适应新的劳动法和用工管理条例的要求,后勤服务项目逐步或全部外包,原有后勤人员出现了工作内容变化、岗位变化、职责变化、人员富余等情况,必须改革后勤人事管理体制,采取竞争上岗、转岗、到社会服务企业应聘上岗等办法,将责任心强、事业心强、适应能力强的人员选拔到监管考核岗位。

2.改革后勤甲乙方管理体制。随着校园服务市场开放力度加大加快,社会优质服务企业进校服务日益增多,原有的后勤校内甲乙方都是学校平级内设机构,管理体制出现了甲乙方职责边界模糊、甲方或乙方工作力度弱化、监管层级增多导致效率降低等弊端,必须改革甲乙方管理体制,调整监管职能,实行“校内小机关、校外多实体”相结合模式,校内注重服务质量考核,校外实体提供专业服务。

3.改革后勤绩效分配体制。随着后勤工作模式与人事管理体制改革的推进,原有绩效分配体制出现了岗薪不符、绩效不清的问题,必须改革后勤绩效分配体制,采取绩效导向、薪随岗定、薪责挂钩等办法和网格化管理、责任区标注、绩效考核等手段,形成人人有责任、事事有人管的工作局面。

经过持之以恒的改革,我校相继获得了“湖北省高校‘两访两创’活动先进集体”“湖北省农校对接工作先进高校”“湖北省绿化模范单位“全国高校学生公寓管理服务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

(二)适应新标准,建立新机制。

1.建立“管办分离、购买服务,分项管理、逐项考核,服务为先、保障有力”的后勤运行机制。

实施后勤运行机制改革“三步走”战略。对校园公共服务、校园公共能源管理和后勤综合管理等运行机制的改革按“三步走”分步实施,稳妥推进。

实施后勤管理服务外包。将汽车运输、部分食堂、校园绿化、校园环卫、楼宇管理服务、公寓管理服务、设施设备维修维护等7个后勤服务项目,采用公开招标方式,外包给专业服务公司,实行管办分离,用购买优质服务来提升后勤服务保障水平。对原有人员妥善安置,正式职工按照分流、转岗、制定标准、巡查考核的途径安置;劳务派遣工按照劳务派遣公司另行安置、按合同到期时间逐步清退、专业公司择优招聘继续工作的途径安置。其中,今年丹田物业公司一次性接收安置劳务派遣工254名,无一例扯皮上访现象。

实施外包后,校园环境更靓洁、鸟语更响、花儿更香;学生公寓更宜居;楼宇服务更贴心。后勤职工思想观念变化显著,后勤服务质量稳步提高,改革效果开始显现。

2.建立“政府主导、部门考核、企业自查、师生监督、智能化信息化监管”五位一体监管体制。

突出监管效果。采取座谈、访谈、调查、问卷、测评等方式,定期邀请政府职能部门来校监管,每年及合同期满均组织开展师生满意度测评,紧紧抓住师生是否满意这个考核工作的“牛鼻子”,突出监管效果。

突出监管力度。认真抓好部门考核工作,成立考核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制定考核办法和实施细则,形成考核机制;开展日常巡查、月度考核、半年考核、年度考核、合同期考核等,丰富考核形式。切实加强考核整改,根据考核和整改情况,逐月付款。企业建立自查规章制度,制定标准化、规范化自查机制,提高自我监管能力。

创新监管手段。依托智能化信息化手段,融合高科技新技术,利用GPS定位巡逻车对校园物业服务质量实施监管,利用智能化显示屏对维修服务质量、饮食服务、公寓管理、校内交通和重点部位实施动态全方位监管,利用后勤服务监督网络平台、后勤维修服务网络平台对后勤服务质量实施监管。

(三)适应新业态,推进新方式。

随着00代大学生进校,各种新技术和新思维带来后勤服务新业态的不断涌现,新时代注定产生新的服务需求,为此,我校不断加强服务方式的探索。

1.成立现代校园服务创新研究中心。我校商学院与丹田物业公司实施校企合作,利用高校理论研究强、企业实践能力高的特点,优势互补,深耕“绿色校园、红色物业”领域,致力高校校园服务新模式、新业态、新思路、新发展等理论和实践的研究、探索,将为高校校园服务提档升级、提质增效提供理论支持。

2.引进无人超市。我校在湖北省高校首家引进无人超市,提高交易效率,降低交易成本,能有效减少师生生活支出;24小时服务售货,全天候满足服务需求,能有效方便师生生活;提供售货的更多场景,能有效满足师生的多层次需求;拥有全国首创的16项新技术,能有效培育师生适应社会、引领社会的品质。

3.建造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我校在教学楼屋顶建造了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总面积8574平方米,采用薄膜电池间隔铺设,采取并网、全电上网方式,年发电量约40万千瓦。8—9年收回投资成本后每年产生经济效益65万元,节能减排效应相当于在校园种植10000棵树木。

4.推进后勤信息化建设。紧跟武汉建立无现金城市潮流,我校智慧校园建设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已经和正在建的后勤信息化服务平台有后勤服务监督平台、后勤维修服务平台、后勤移动支付服务平台、“江汉大学微后勤”服务平台等。下一步将按照“起点高、标准新、服务全”的原则稳妥、分步、积极推进后勤信息化建设工作。

5.新建学生生活服务室。按照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满足学生人性化、个性化、多样化需求的思路,我校新建了部分学生生活服务室,为学生提供微波炉加热服务,电磁炉加热服务,茶水、阅读、休闲服务。

三、后勤服务模式新发展的学习思考

校园服务业态将百花齐放。“创新驱动发展”理念的引领下,各高校必将深化后勤改革,以改革驱动创新,以创新驱动发展;在高新科技日益发达的背景下,各高校必将借力新技术、新产品,实现后勤服务管理水平持续提升,提档升级。高校后勤服务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必将呈现“百花齐放”的新局面。

校园线上服务将如火如荼。以超级平台为依托,汇集师生身份识别、缴费、消费等各种功能和需求,覆盖校园全方位全场景服务,只需一部手机,师生即可立足校园,实现无实体卡、无现金校园。这是未来校园的蓝图并雏形已现。未来蓝图已绘就,建设将如火如荼。

物联网等应用将方兴未艾。通过二维码识读、射频识别、红外感应、全球定位系统和激光扫描等手段,对高校后勤范畴内诸如资产管理、设备状态检测、员工工作轨迹、设施设备运行轨迹等方面进行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诸如此类物联网技术在高校校园将迅速得以广泛应用。

党的十九大报告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等重大政治论断。围绕这一转化,高校必须进一步深化后勤社会化改革,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着力解决好后勤设施更新换代、后勤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后勤服务质量不断提高、师生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增长等问题,着力构建能满足师生对物质文化生活的更高要求,在新时代不断创新的高校后勤服务新模式。